照见文明对话本质
在历史研究的长河中,世界史与全球史的概念常常引发学界探讨。《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》一书由葛兆光主编,为读者开启了重新审视世界历史的大门。本书认为全球史打破了传统世界史将各国家、各区域历史简单罗列且多以欧洲为中心的局限。通过中国学者的视角,本书努力呈现全球多元文明
在历史研究的长河中,世界史与全球史的概念常常引发学界探讨。《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》一书由葛兆光主编,为读者开启了重新审视世界历史的大门。本书认为全球史打破了传统世界史将各国家、各区域历史简单罗列且多以欧洲为中心的局限。通过中国学者的视角,本书努力呈现全球多元文明
集结学界中坚力量,重新讲述,以“人”为单位,以生活为场景的“极繁”中国史,跳出简化、整齐划一的历史叙述,重建属于普通人的“第一人称叙事”。
咖啡原产埃塞俄比亚,早期流通于红海两边,尤其是阿拉伯半岛。18世纪前后,欧洲人才发现并爱上了咖啡。
这些年,“全球史”不断掀起阅读热潮。它帮助突破认知局限,从全人类的视角理解历史的多样联系与共同命运,让我们更好地把握世界的演变逻辑与当下的现实格局。
2025年9月18日,张信教授在南开大学开展学术讲座,此次讲座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邢承吉副教授主持,卞利教授、刘晓琴教授、王美平教授、罗宣副教授、滕凯炜副教授、王文隆副教授、陈拓副教授等学者和来自历史学院不同专业的50多位本、硕、博学生参与对话。
读书是教育的主要形态,也是学习的重要路径。读书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一个人的信息库存、知识架构、创新基础、视野格局。读书、思考、实践、化用、总结、著述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善循环,也是一个民族乃至全体人类文脉之所在。好书,还是要好好读;好好读书,才是一个好的读书人。
“世界”是物质的,也是观念的,物质世界是人类生活的基础,观念世界则是人类的永恒精神追求。正是在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交织中,“世界史”作为人们试图理解、解释外部事物的方式诞生了。如果将“世界史”理解为对外部世界的描述,那么广义的世界史是与人类伴随始终的。从这个意
翻开传统历史书籍时,你是否经常陷入“记不住朝代更迭顺序”“搞不清事件因果关系”的困境?《DK时间线上的全球史》用革命性的编排方式,将人类文明进程像展开画卷般呈现在你面前。这本书最震撼的设计,是贯穿全书的立体时间轴——从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,到21
在中国最早当然是王朝史,除了《史记》以外,官方修的《汉书》、《后汉书》、《三国志》都是。然后,晚清中国遇上三千年未有之巨变,一下子到了现代,就以现代国家为基础,开始写国别史,什么中国史,英国史,日本史等,你们现在看到的历史书,大体上都是这样的。
你是否也想过——如何把浩瀚的世界史,读得轻松又深刻?不必死记年份,不用硬啃理论,真正的好书,是带你走进历史的现场,看见人类的演进、文明的碰撞、思想的闪光。
一座内河小城的蒸汽时代往事——《磨合:近代镇江的全球化之旅》新书分享会时间:9月16日(周二)14:00地点:中华书局1912微信视频号、哔哩哔哩·全球研究论坛主讲人:张信(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印第安纳波利斯校区历史系终身教授)全球化浪潮并非仅存在于沿海大都会的宏
全球化浪潮并非仅存在于沿海大都会的宏阔图景,也深埋于内陆城镇的市井烟火之中。本次新书发布会,我们将聚焦于主题 “一座内河小城的蒸汽时代往事” ,带领读者重返19世纪的镇江,聆听一部由蒸汽机的轰鸣、长江的涛声与普通人的生计共同谱写的全球史交响曲。
10—13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存在相似的情况,令人津津乐道的古典“世界帝国”退出历史舞台,各大文明体系内部出现地域性王朝、政权林立的局面,进入文明再凝聚的螺旋上升阶段。很多学者都把这一阶段视作“全球中世纪”的转折期,更重视把中国的辽宋金时代纳入比较研究。[1]中国